您当前位置: 旅游信息网 >> 综合资讯 > 详细信息
“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开展
相关专题: 旅游资讯  发布时间:2022-10-01
资讯导读:日前,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颐和园管理处承办的系列精品文物专题展“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在颐和园博物馆揭开大幕。

171件展品讲述北京西郊历史名园的前世今生

日前,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颐和园管理处承办的系列精品文物专题展“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在颐和园博物馆揭开大幕。

延续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举办园说系列展的文化脉络,园说Ⅳ汇集了颐和园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15家文博单位提供的各类展品171件/套、资料品32件/套。

展览以文物为载体,系统讲述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历史名园集群在选址、营建、造园艺术、历史功能及保护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wps_doc_0.jpg

展览共划分山水毓秀、名园盛衰、移天缩地、园居理政、古园新生等五个篇章,阐释了北京西郊历史名园钟灵毓秀的山水环境、经年累月的造园历程、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园居理政的多元功能和方兴未艾的建设发展进程。展期为2022年9月28日至2023年2月5日。

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处长缪祥流介绍: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持续加强历史名园的文物研究保护,积极促进文化的传承传播,多形式对公园历史文物和文化进行生动解读、深入阐释,创新丰富了市属公园的文化供给。近年来市属公园大力推进文物古建修缮保护利用,公园文化新空间和公园礼物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文化品味的网红打卡地和爆款文创产品,其中园说”文物展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三届,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市属公园的文化品牌,得到广大观众、社会各界的认可喜爱。

wps_doc_1.jpg

此外,本次展览同时开通“云上”观展与重点文物电子导览,游客既可展厅参观,也可线上观展。配合展览,学者名家还将在颐和讲堂为广大园林文化爱好者带来精彩的专题讲座。展览现场,设有种形式、多场次的科普社教活动供游客参与体验。

据颐和园党委副书记秦雷介绍:9月28日,是颐和园博物馆挂牌一周年的纪念日。2021年9月28日,颐和园积极响应北京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将文昌院景区更名并升级为颐和园博物馆。一年来,颐和园博物馆快速发展,成立至今先后推出“园说III——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绝艺交辉——英国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与颐和园博物馆艺术精品展”等四个专题展览,丰富了北京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

展览看点:

帝后“旅行指南”带游客遍览西山名胜

步入核心展区,一幅弧幕动画最为引人注目。巨大的弧形屏幕上一幅写意与界画相融合的清代画卷从右向左徐徐铺陈开来,画卷以北海为起点,沿途经过历代帝王庙出阜成门,经畅春园(图中只绘制了基址)到圆明园……最后终止于香山的静宜园。沿途清楚地复原、展示出清末京西的人文地理,如同清末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游客跟着动画中清代官员的步伐行进,遍览“三山五园”……

据介绍,这里正在展出现今仅存的孤本清代《香山路程图》。《香山路程图》为宫廷绘画机构如意馆所绘,是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御制并御览的舆图,如同现在游客手持的“旅行指南”。动画以《香山路程图》为蓝本进行数字化处理,让游客在侵入式的展览中,体会展览主题“这片山水这片园”的文化意境。

《香山路程图》属于形象画法,突出描绘御路、桥梁、村镇、津渡、驿站、塘铺、衙门,每段道路皆注记里程,反映了古今交通道路的传承与变迁。图中以山脉、河流、城池、建筑为基本要素,着重绘出联系城镇间的道路,以体现沿着道路行进时向两侧观看的亲身体验。

《香山路程图》由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于2021年征集,原件藏于颐和园博物馆。

文物“开口”讲述西郊历史名园千余年的前世今生

展览以时间轴为主脉络,自辽、金时期开始,系统讲述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历史名园集群的变迁、保护与发展,时间跨度近千年。展览甄选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文物,如元景德镇窑卵白釉“王白”款高足杯、明代郭谌《西山漫兴图》、清康熙玄烨楷书《畅春园记》卷、清乾隆平定台湾得胜图。

展览内容不局限于清代的“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而是将视野放大至明代的“清华园”“勺园”与清代的熙春园、承泽园、自得园、朗润园,使得读者以全貌了解北京西北郊历史名园的历史脉络与变迁。其中的熙春园,宣统年间,在园址上建立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承泽园与朗润园,现位于北京大学校园内。

 

展览资讯

主题: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

时间:2022年9月28日至2023年2月5日(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颐和园博物馆

 

背景资料:五篇章的重点展品

第一篇章“山水毓秀”中的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王白”款高足杯。这件高足杯是元代很有特色的器型,因元人善骑射,所以最初便是为了方便在马上饮酒而制,后来也可用于摆放果实。这件高足杯胎体轻巧,纹饰布局规整对称。由于元人崇尚白色,所以整件器物色彩通体呈卵白色。但因早期制作工艺无法将铁元素从釉中完全分离出来,所以卵白釉的色泽似鹅蛋壳一般,会给人白中闪青的视觉效果。杯腹内壁模印有“荷塘三游鱼”纹。花纹间对称印有字体工整的楷书“王白”二字,款识还有 “枢府”、“太禧”等官府机构的字样,因“枢府”为元代“枢密院”简称,由此也可判定这件高足杯是元代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的定烧瓷。这件高足杯于1998年出土于元代中书省左丞相耶律铸的家族墓葬。耶律铸是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次子,秉承家教,崇尚儒学,善于赋诗,更擅骑射。景德镇窑卵白釉 “王白”款高足杯为元代景德镇创烧卵白釉瓷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第二篇章“名园盛衰”中首都博物馆藏清香山形势图。这幅图采用了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法,结合尤擅表达建筑的“界画”方式全景表现静宜园的风景。近景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中的部分景观,远景则是连绵不绝的西山群峰,画面饱满且富有较强的立体感,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富丽堂皇的楼阁很好地融为一体。此外,这幅图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园中重要的景观建筑做了标记,在“昭庙”、“碧云寺”、“香山寺”(“洪光寺”“森玉笏”“香雾窟”“重翠埯”“玉华寺”)等代表性景观旁用文字对历史沿革和建筑功能等方面加以介绍,所以这幅图也成为了现今研究香山建筑方位和历史文化的一件可靠资料。

宝云阁铜窗芯。宝云阁坐落于佛香阁西侧五方阁建筑群的中央,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仅存的一座铜铸建筑,原为清代帝后诵经拜佛的场所。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宝云阁内原摆放的佛像、祈拜用具和珍贵文物除大件外,大部分被掠夺和毁坏。之后,经历了八国联军和日本侵略军的抢掠,抗日战争胜利时,宝云阁仅存铜殿架和一个日本投降时运回的铜供桌。此后,因皇家园林疏于管理,偷盗事件不断发生,宝云阁窗扇丢失了许多。宝云阁内原有铜门12扇、铜窗20扇、格扇心70页,其中10扇铜窗于20世纪初流失海外。1993年7月,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莫里斯·格林伯格出于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出资51.5万美元购回10扇铜窗,无偿赠还中国。1993年7月2日,在法国巴黎巴雷尔画廊举行了铜窗交接仪式,中国驻法国使馆文化参赞代表国家文物局接收了铜窗,并于7月12日将10扇铜窗安全运抵颐和园,时任颐和园园长的王仁凯在颐和园进行了接收。

第三篇章“移天缩地”中颐和园藏嵌杏木人物楼阁蕃莲卷草纹紫檀宝座。宝座整体由紫檀制成,靠背及扶手内侧攒框装杏木板。上围边框正面雕西洋卷草纹,扶手外侧紫檀板雕祥云福庆纹。内装的杏木靠背及扶手面芯,各自铲地高浮雕装饰人物山水楼阁纹。高束腰以托腮的紫檀卷草花分割,中嵌锦地底蝙蝠夔龙纹杏木饰板。牙板及三弯腿铲地浮雕蕃莲卷草纹,底足外翻卷草马蹄,足下承托泥。此件家具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但又应用了许多中式纹样,造型新颖、工艺精湛,是颐和园藏清中期宫廷家具中的经典之作。

第四篇章“园居理政”中颐和园藏清代泥人张塑风尘三侠像,此泥塑由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所作,据颐和园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光绪帝万寿庆典贡品中,当时的内务府员外郎庆宽进贡了巧捏泥人八匣计8出,分别为“木兰从军”、“宝蟾送酒”、“风尘三侠”、“张敞画眉”、“福禄寿三星”、“春秋配”、“孙夫人试剑”、“断桥”。

第五篇章“古园新生”中颐和园藏铜镀金塔式座钟,此座钟呈塔式,共6面13层,可以升降;通体镀金,塔檐上嵌彩色料石,每层皆装饰栏板,设有龛门;方形底座四面装有表盘,其中一面标有罗马数字1~4,用来调节音乐;其余三面外圈采用阿拉伯数字,内圈采用罗马数字进行标识,此三个表盘依靠同一套机芯进行运作;底座四角分别装饰卧羊四对及人像一尊,人像随音乐转动。此件钟表内部结构极其复杂,采用多套传动系统,从底座至塔身皆有涉及;打点功能由独立机芯承担。


来源:颐和园博物馆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和相关会员发布,本站已经过审核,如有发现第三者他人利用各种借口理由和不择手段恶意发布、涉及到您或您单位的肖像及知识产权等其他不便公开的隐私和商业信息时,敬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处理。但为此造成的经济或各种纠纷损失本站不负任何责任,特此声明! 本站联系处理方式:图文发送至QQ邮箱: 523138820@qq.com或微信: 523138820,联系手机: 15313206870。